第三回 罷冗官機鋒暗藏 貶功臣苦心圖存 (2)
關燈
小
中
大
思深沈,又知張說心思活泛,遂含混說道:“聖上想念功臣,因有此聚會,似無特殊之處。”
“聖上讓你說漢朝功臣故事,莫非沒有深意嗎?”
“是啊,我起初會錯了聖上的心意,原來聖上想用東漢的故事勸我們功臣以優閑自保,這亦非壞事。”
張說見崔日用故意裝糊塗,知道此話題難以深入下去,遂轉換心意,呵呵笑道:“優閑自保?我們皆在重位,如何優閑?像崔尚書主持吏部,因‘斜封官’的事兒稍為緩了一些,惹得聖上大為不滿,這悠閑一節確實頗費思量呢。”
崔日用琢磨張說的話中有刺兒,有心想再對上一句,張張嘴又將話兒咽了回去,只留下一聲幹笑回答張說。
張說在第二日的朝會上,非常深刻地領會了李隆基“優閑自保”的含義。
李隆基這日神色如常,一一處置了群臣所奏事體,其不拖泥帶水,沒費多少時辰便將諸事辦妥。眼見群臣奏事完畢,李隆基卻未有散朝的意思,他將張說喚出朝班,問道:“張說,你知罪嗎?”
張說聞聽此言,頓時如雷轟頂,驚愕中惶然答道:“陛下,臣不知有何罪?”
“朕問你,你平日裏按君子的言行規範自己了嗎?”
“陛下,臣按聖賢所教規範自己。”
“嗯,孔夫子說過‘君子坦蕩蕩,小人常戚戚’,你明白此話的含義嗎?”
“臣明白。”張說見皇帝引經據典,知道他肯定惱怒自己,那麽自己最好少說話,以防止事態進一步惡化。
“國家正是百廢待興的時候,你身為中書令,位居中樞,本該宵衣旰食,多為國家盡心盡力。然你不務正業,白日黑夜裏忙於串門子,說閑話,此為君子之行嗎?”
張說到了此時,明白皇帝今日想來找茬,不敢抗爭,答道:“微臣無能,未將事兒做好,請陛下多加訓誡,臣定接受教訓加倍努力。”張說說到這裏,心中忽然晃出一種想法:我昔為帝師,若非君子之行,難道教皇帝小人之道嗎?
李隆基也不想當眾指責張說到王琚府鼓吹和到“五王宅”走動的事兒,厲聲說道:“你為中書令,至今殊無建樹,朕看就不用做了。相州刺史一職正好空缺,你這就退下去,今日就去赴任吧。”
張說見皇帝罷了自己中書令之職,頓時有了萬念俱空的感覺,不過此人心思機敏,知道在此當兒言行不能有任何差池,否則結果更壞,遂當即跪倒叩伏,口稱:“臣謝陛下隆恩。”
群臣鴉雀無聲,目視張說退出殿外。張說此時目光一片茫然,餘光中似乎看到姚崇的身影,其多日的憂心頓時釋然:是了,當時皇帝授任姚崇為同州刺史時,已有預兆,今日果然有此結果,那也不用怨天尤人了。
李隆基待張說退出門外,又說道:“朕昨日賜宴功臣,席間曾提過東漢功臣優閑自保的故事。張說身為功臣,位居中樞,本該端莊謹慎,勤於政事才是,然他熱衷於串門子、說閑話,若長此以往,其難以自保不說,也陷朕於不義境地。今日將他貶為相州刺史,其實還是顧全了君臣之義。”
群臣遇此大變,一時不知道說什麽好,只有選擇靜默。
李隆基喚出高力士,說道:“這裏還有兩道詔書,你為眾卿宣讀一下。”
高力士接過詔書,先讀第一道詔書,高力士嗓門甚洪,句讀甚準,實為宮內宣詔第一人。此道詔書為授封之書,拋卻那些皇帝讚揚的麗詞綺句,其主要內容為以下幾點:罷劉幽求尚書左仆射之職,授為太子太保,封徐國公;罷魏知古門下省侍中之職,授為特進,封梁國公;罷崔日用吏部尚書之職,授為太子少保;
罷王琚中書侍郎之職,授為禦史大夫,封為趙國公,即日赴北方巡邊;罷鐘紹京戶部尚書之職,授為太子詹事;
左金吾大將軍、涼國公麻嗣宗賜姓李,改名為延昌,即日起赴秦州等地屯兵;右金吾大將軍、越國公王崇曄賜姓李,改名為延壽,即日起赴河東屯兵。
高力士讀完此章,李隆基令他緩讀第二道,喚出劉幽求和魏知古道:“劉卿、魏卿,你們能識朕之苦心嗎?”
姚崇觀此情景,心中嘆道皇帝畢竟還是有些稚嫩啊!劉幽求與魏知古此前官至宰輔,又為功臣之身,一下子失去相位,其心情定然難受。然皇帝還當眾叫出此二人表態,讓二人說些違心之話誇讚皇帝聖明也就罷了,現在還讓人家衷心體會這一番苦心。皇帝如此自以為是,無疑自說自話罷了。
劉幽求此時果然一腔悲憤,他原以為昨兒晚間皇帝說的一番話意指有功將領,不料今日雷霆一擊劍指的是這些有功謀臣。一瞬間,其心間晃出“鳥盡弓藏”的字樣。想當初皇帝困頓無援的時候,正是這一幫人甘願冒著掉腦袋的風險來劃謀支策,不避矢石在最前沿奔忙,從而使一個非嫡出的郡王成為今日的皇帝。然座上之人才當了數日皇帝就要卸磨殺驢,何其速也!劉幽求聞聽皇帝召喚,腳步似雲游般晃出朝班,臉上的悲憤之色雖竭力隱藏,終究按捺不下去,現出僵硬呆板之態。
李隆基見二人只是躬立不吭聲,又追問一句:“劉卿,你以為呢?”
劉幽求快速恢覆常態,拱手言道:“陛下昨兒晚間的旨意,微臣夜來思忖良久,終覺醍醐灌頂。陛下,臣等今日富貴皆拜陛下所賜,如此優裕一生,實為天大的福分,人生多變,一生富貴恒定,夫覆何求?”
李隆基微笑道:“劉卿是思,甚合朕意,你們千萬不可如張說那樣有非分之想,那樣朕就覺得難辦了。魏卿,你以為呢?”
魏知古道:“臣之心思與劉太保一樣,處此富貴之位,再有非分之想,非人臣之義。”
李隆基聽到魏知古稱呼劉幽求的新官職,心中大為妥帖,說道:“好呀,你們能這樣想,足證你們心懷甚闊,我們君臣就可以長久地融洽相聚。也罷,你們退回吧。”
群臣中心思活泛之人大致猜中了李隆基的心意,皇帝這樣做讓功臣有職無權,可以優閑自保,不得擅權威脅皇權。李隆基的這番作為讓多數大臣非常稱心,因為功臣的人數不多,此前皇帝貌似與功臣形成了一個小圈子,令外人有難觸隔膜之感,如此一來,頓時拉近了皇帝與多數大臣的距離。
更有心思機敏的人想到,皇帝對待功臣還是有區別的。此次授任未涉及葛福順、王毛仲等禁軍將領,看來皇帝不許功臣在朝中擅權,然身旁護衛之職須由貼心之人掌控最為放心。
高力士此後再宣讀的第二道詔書相對簡單,其授任姚崇為中書令,並兼知尚書左仆射、吏部尚書、戶部尚書,加上此前授任姚崇為兵部尚書,兼知同中書門下三品,姚崇不僅成為宰輔第一人,更集大唐實際權位為一身。群臣凝望這位稍顯幹枯的小老頭兒,從此真正肩負起大唐的萬千重任,他能夠承受得起嗎?
令群臣始料不及的是此前默默無聞的盧懷慎被授為門下省侍中,並兼知同中書門下三品,是為現今大唐的第二位宰臣。
如此一個平凡的早朝,李隆基以雷霆之勢貶張說、遷功臣,再授新宰臣,令群臣驚愕不已,不敢妄語。以寧王李憲為首的四兄弟,隱隱覺得張說被貶的主要理由為串門子,此前張說到“五王宅”走動不少,這是否為皇帝對兄弟們的一個間接警告呢?他們心裏不免惴惴,也是無言退朝。
姚崇內心裏躊躇滿志,他知道皇帝今日為自己清除了所有的羈絆,可以放手有為一番了。
人事變動向為朝廷的核心之題,宰臣更換,其下的官吏肯定會有大變動,群臣由此心情各異,開始思考自己的事兒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“聖上讓你說漢朝功臣故事,莫非沒有深意嗎?”
“是啊,我起初會錯了聖上的心意,原來聖上想用東漢的故事勸我們功臣以優閑自保,這亦非壞事。”
張說見崔日用故意裝糊塗,知道此話題難以深入下去,遂轉換心意,呵呵笑道:“優閑自保?我們皆在重位,如何優閑?像崔尚書主持吏部,因‘斜封官’的事兒稍為緩了一些,惹得聖上大為不滿,這悠閑一節確實頗費思量呢。”
崔日用琢磨張說的話中有刺兒,有心想再對上一句,張張嘴又將話兒咽了回去,只留下一聲幹笑回答張說。
張說在第二日的朝會上,非常深刻地領會了李隆基“優閑自保”的含義。
李隆基這日神色如常,一一處置了群臣所奏事體,其不拖泥帶水,沒費多少時辰便將諸事辦妥。眼見群臣奏事完畢,李隆基卻未有散朝的意思,他將張說喚出朝班,問道:“張說,你知罪嗎?”
張說聞聽此言,頓時如雷轟頂,驚愕中惶然答道:“陛下,臣不知有何罪?”
“朕問你,你平日裏按君子的言行規範自己了嗎?”
“陛下,臣按聖賢所教規範自己。”
“嗯,孔夫子說過‘君子坦蕩蕩,小人常戚戚’,你明白此話的含義嗎?”
“臣明白。”張說見皇帝引經據典,知道他肯定惱怒自己,那麽自己最好少說話,以防止事態進一步惡化。
“國家正是百廢待興的時候,你身為中書令,位居中樞,本該宵衣旰食,多為國家盡心盡力。然你不務正業,白日黑夜裏忙於串門子,說閑話,此為君子之行嗎?”
張說到了此時,明白皇帝今日想來找茬,不敢抗爭,答道:“微臣無能,未將事兒做好,請陛下多加訓誡,臣定接受教訓加倍努力。”張說說到這裏,心中忽然晃出一種想法:我昔為帝師,若非君子之行,難道教皇帝小人之道嗎?
李隆基也不想當眾指責張說到王琚府鼓吹和到“五王宅”走動的事兒,厲聲說道:“你為中書令,至今殊無建樹,朕看就不用做了。相州刺史一職正好空缺,你這就退下去,今日就去赴任吧。”
張說見皇帝罷了自己中書令之職,頓時有了萬念俱空的感覺,不過此人心思機敏,知道在此當兒言行不能有任何差池,否則結果更壞,遂當即跪倒叩伏,口稱:“臣謝陛下隆恩。”
群臣鴉雀無聲,目視張說退出殿外。張說此時目光一片茫然,餘光中似乎看到姚崇的身影,其多日的憂心頓時釋然:是了,當時皇帝授任姚崇為同州刺史時,已有預兆,今日果然有此結果,那也不用怨天尤人了。
李隆基待張說退出門外,又說道:“朕昨日賜宴功臣,席間曾提過東漢功臣優閑自保的故事。張說身為功臣,位居中樞,本該端莊謹慎,勤於政事才是,然他熱衷於串門子、說閑話,若長此以往,其難以自保不說,也陷朕於不義境地。今日將他貶為相州刺史,其實還是顧全了君臣之義。”
群臣遇此大變,一時不知道說什麽好,只有選擇靜默。
李隆基喚出高力士,說道:“這裏還有兩道詔書,你為眾卿宣讀一下。”
高力士接過詔書,先讀第一道詔書,高力士嗓門甚洪,句讀甚準,實為宮內宣詔第一人。此道詔書為授封之書,拋卻那些皇帝讚揚的麗詞綺句,其主要內容為以下幾點:罷劉幽求尚書左仆射之職,授為太子太保,封徐國公;罷魏知古門下省侍中之職,授為特進,封梁國公;罷崔日用吏部尚書之職,授為太子少保;
罷王琚中書侍郎之職,授為禦史大夫,封為趙國公,即日赴北方巡邊;罷鐘紹京戶部尚書之職,授為太子詹事;
左金吾大將軍、涼國公麻嗣宗賜姓李,改名為延昌,即日起赴秦州等地屯兵;右金吾大將軍、越國公王崇曄賜姓李,改名為延壽,即日起赴河東屯兵。
高力士讀完此章,李隆基令他緩讀第二道,喚出劉幽求和魏知古道:“劉卿、魏卿,你們能識朕之苦心嗎?”
姚崇觀此情景,心中嘆道皇帝畢竟還是有些稚嫩啊!劉幽求與魏知古此前官至宰輔,又為功臣之身,一下子失去相位,其心情定然難受。然皇帝還當眾叫出此二人表態,讓二人說些違心之話誇讚皇帝聖明也就罷了,現在還讓人家衷心體會這一番苦心。皇帝如此自以為是,無疑自說自話罷了。
劉幽求此時果然一腔悲憤,他原以為昨兒晚間皇帝說的一番話意指有功將領,不料今日雷霆一擊劍指的是這些有功謀臣。一瞬間,其心間晃出“鳥盡弓藏”的字樣。想當初皇帝困頓無援的時候,正是這一幫人甘願冒著掉腦袋的風險來劃謀支策,不避矢石在最前沿奔忙,從而使一個非嫡出的郡王成為今日的皇帝。然座上之人才當了數日皇帝就要卸磨殺驢,何其速也!劉幽求聞聽皇帝召喚,腳步似雲游般晃出朝班,臉上的悲憤之色雖竭力隱藏,終究按捺不下去,現出僵硬呆板之態。
李隆基見二人只是躬立不吭聲,又追問一句:“劉卿,你以為呢?”
劉幽求快速恢覆常態,拱手言道:“陛下昨兒晚間的旨意,微臣夜來思忖良久,終覺醍醐灌頂。陛下,臣等今日富貴皆拜陛下所賜,如此優裕一生,實為天大的福分,人生多變,一生富貴恒定,夫覆何求?”
李隆基微笑道:“劉卿是思,甚合朕意,你們千萬不可如張說那樣有非分之想,那樣朕就覺得難辦了。魏卿,你以為呢?”
魏知古道:“臣之心思與劉太保一樣,處此富貴之位,再有非分之想,非人臣之義。”
李隆基聽到魏知古稱呼劉幽求的新官職,心中大為妥帖,說道:“好呀,你們能這樣想,足證你們心懷甚闊,我們君臣就可以長久地融洽相聚。也罷,你們退回吧。”
群臣中心思活泛之人大致猜中了李隆基的心意,皇帝這樣做讓功臣有職無權,可以優閑自保,不得擅權威脅皇權。李隆基的這番作為讓多數大臣非常稱心,因為功臣的人數不多,此前皇帝貌似與功臣形成了一個小圈子,令外人有難觸隔膜之感,如此一來,頓時拉近了皇帝與多數大臣的距離。
更有心思機敏的人想到,皇帝對待功臣還是有區別的。此次授任未涉及葛福順、王毛仲等禁軍將領,看來皇帝不許功臣在朝中擅權,然身旁護衛之職須由貼心之人掌控最為放心。
高力士此後再宣讀的第二道詔書相對簡單,其授任姚崇為中書令,並兼知尚書左仆射、吏部尚書、戶部尚書,加上此前授任姚崇為兵部尚書,兼知同中書門下三品,姚崇不僅成為宰輔第一人,更集大唐實際權位為一身。群臣凝望這位稍顯幹枯的小老頭兒,從此真正肩負起大唐的萬千重任,他能夠承受得起嗎?
令群臣始料不及的是此前默默無聞的盧懷慎被授為門下省侍中,並兼知同中書門下三品,是為現今大唐的第二位宰臣。
如此一個平凡的早朝,李隆基以雷霆之勢貶張說、遷功臣,再授新宰臣,令群臣驚愕不已,不敢妄語。以寧王李憲為首的四兄弟,隱隱覺得張說被貶的主要理由為串門子,此前張說到“五王宅”走動不少,這是否為皇帝對兄弟們的一個間接警告呢?他們心裏不免惴惴,也是無言退朝。
姚崇內心裏躊躇滿志,他知道皇帝今日為自己清除了所有的羈絆,可以放手有為一番了。
人事變動向為朝廷的核心之題,宰臣更換,其下的官吏肯定會有大變動,群臣由此心情各異,開始思考自己的事兒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